古都西安骄阳似火,却难掩华裔师生眼中,对古都长安炽热的求知光芒。“亲情中华·中国寻根之旅”夏令营陕西营的营员们踏上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溯源之旅。从盛唐宫阙的基石到指尖斗拱的东方智慧,从非遗工坊的千年技艺到大唐不夜城再现的盛世气象,年轻一代的华裔青少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,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。
叩问遗址:大明宫阙下的考古课堂
清晨,丹凤门巍峨的轮廓在朝霞中苏醒。上午九时,营员们列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——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。在公园考古探索中心专业老师的伴游下,青少年们手持精美生动的研学手册和线索卡,化身小小考古家,穿梭于五大主题展厅,通过参观复原场景与微缩模型,学习立体书式的“大明宫考古纪实”图文展板。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里体验以考古全流程为核心的研学之旅,探秘博物馆里的“世纪宝藏”。
“宫殿的斗拱缘何而来?又如何拼接到一起的?”带着对大明宫古建的种种疑问,营员们随后来到大明宫书院,化身“大唐工匠”跟随研学老师走进唐朝古建小课堂。“斗拱,上承屋顶,下接立柱,托举而起的千宫飞檐惊艳世界千年......”课堂上,老师通过展示建筑模型,带大家走进博大精深的斗拱世界。营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拼搭斗拱,通过排列组合还原中国古代建筑的真实面貌,在实践中感知斗拱搭建的绝妙智慧,创作着属于自己的斗拱作品。
指尖塑形:非遗工坊里的文化传承
午后,营员们踏入陕西省文化馆参观。民谣视听、华州皮影戏、古法造纸......在这里,营员们体验了有趣的陕西方言互动灯牌,通过馆内主题展区呈现的十大门类、近2000件非遗展品,全方位了解陕西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在这座特色的非遗宝库里,营员们还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陕西面塑与西安棉絮画。面塑工坊里,色彩斑斓的面团在老师傅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。师傅口中讲述着面塑自汉代“俑”演变而来的悠久历史,手中已灵活地捏、搓、揉、刻,顷刻间,憨态可掬的生肖或灵动的人物便跃然掌上。营员们纷纷尝试,有的捏塑兔子有的“打造”潮玩,面团在青少年指尖的温度下变得柔软可塑,愈渐生动。
紧随其后的西安棉絮画非遗课堂上,非遗传承人指导营员制作“秦岭四宝”主题作品大熊猫。“棉絮画源于唐代宫廷补绣,以棉花代彩,讲究‘撕、拉、捻、贴’四法......”营员们仔细观看老师傅将棉絮拉成0.1毫米细丝的绝技,感受这项以棉花为“墨”、以镊子为“笔”的独特艺术。在传承人的细致指导下,大家用镊子尖轻轻撕扯、铺陈、堆叠蓬松的棉絮,黑白分明的熊猫形象在底板上渐次丰满立体。加拿大营员白雨薇捧着自己的作品激动地说:“没想到柔软的棉花也能变成如此生动的一副画,这只‘西安的大熊猫’我要带回去好好珍藏。”
不夜天街:灯火霓裳闪烁千年光影
暮色初临,营员们步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——大唐不夜城。步入流光溢彩的不夜天街,巍峨的仿唐建筑群在璀璨灯火中勾勒出盛世的轮廓,身着霓裳的“唐美人”迤逦而行,街头艺人的琵琶声与吟诵声交织流淌,《霓裳羽衣曲》的悠扬旋律仿佛穿越时空,营员们自由徜徉在这片被现代科技唤醒的盛唐梦境里。
在“盛唐群星”的雕塑群组里,大家围着李白、杜甫等唐朝诗人的塑像纷纷朗诵起诗句来。当一句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在青少年们的口中传颂起来,那份对祖(籍)国文化的认同仿佛找到了源头,有了更深的共鸣。
夜渐深,大雁塔的轮廓隐入星河,营员们怀揣面塑与棉絮画踏上归程。这些浸润着三秦根脉的作品,将成为跨越重洋的文化信使,绽放出多彩的文明之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