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动态
您当前所在位置是:工作动态 > 文化交流
三秦经纬连血脉 非遗探寻筑侨心 | “亲情中华·中国寻根之旅”夏令营陕西营
发布时间:2025-07-27     作者:   来源:陕西省侨联文化交流部   点击量:77   分享到:
字号:

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《论语》中这声跨越千年的问候,化作90位华裔青少年在关中土地上热切探寻的足迹。他们如散落的星辰,分赴咸铜渭,探寻文化美。



咸阳礼泉——乡村振兴中的民俗传

来自韩国、德国和加拿大的30名华裔青少年,踏入这座被誉为“乡村振兴典范”的关中村落——袁家村,如翻开一部铺展在黄土地上的民俗风情典籍,开启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



营员们首先走进村史馆,在一幅幅历史图片和一件件农耕器具前驻足,了解这个关中村落如何从贫瘠之地发展为享誉全国的乡村振兴样板。“看到先辈们使用的农具,真切感受到‘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’的艰辛。”德国华裔领队感慨道。



祠堂街上,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家族宗祠静默矗立,门楣上镌刻的祖训家风,历经岁月风霜依旧清晰可辨,向营员们无声诉说着血脉绵延与家风传承。“正因门楣上刻有‘忠厚传家’四字,所以眼前的这座祠堂它不仅仅是建筑,更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具象载体。”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,有营员深有感触道:“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是寻‘根’。”



下午,营员们来到陕西老字号企业红星食品观光园,参观了企业文化博物馆,通过纪录片深入了解这家陕西老字号坚守品质、创新发展的历程。在研学教室内,他们化身“小匠人”,学习制作陕西传统名点“水晶饼”。揉面、包馅、压模、烘烤,一道道工序让营员们体会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当亲手捧着自己制作的糕点时,大家纷纷表示“要把亲手制作的这份糕点带回去给家人分享!”



铜川药都——千年匠心里的济世情怀

在"药王"故里铜川,来自美国、西班牙和日本的30名营员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匠心和中医智慧的深度对话。在铜川博物馆,营员们系统了解了这片土地从耀州窑火到抗日战争的厚重历史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营员们体验了文物修复技艺,大家手持专业工具,小心拼接,让文物碎片逐渐恢复出原貌。



下午,营员们来到孙思邈纪念馆参观学习,了解药王“大医精诚”的济世精神。在中医药微课堂上,专业药师引导营员辨识艾草、薄荷、丁香等常用中草药,讲解其药性。随后,营员们亲手配比药材缝制古法中药香囊,一针一线间,忍不住将手中香囊轻嗅,草药的芬芳与仁心仁术的理念融合,“大医精诚”的仁心悄然缝入心间。



在陶艺体验工坊,营员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传统陶艺的拉坯成型。揉泥、定中心、开孔、拉升……旋转的拉坯机上,陶土在营员手中被赋予新生。美国华裔营员看着自己逐渐成型的陶碗坯体,兴奋地说:“我用中国的土做了一只中国碗!”



渭南华阴——西岳雄风下的礼乐华章

巍巍西岳,始建于汉代的西岳庙庄严肃穆。来自英国、荷兰和捷克的30名营员在此沉浸式体验中华礼乐文明。少年们身着汉家衣裳,在承载着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庄重记忆的古老殿宇群落间,跟随《周礼》的仪轨,体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“习汉礼”仪式,揖让进退间,衣袖翻飞,少年们的神情由初始的拘谨新奇逐渐转为庄重肃穆。



随后,一声苍劲雄浑的呐喊响彻庙宇,带着黄河泥沙般粗粝质感的声浪扑面而来—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震撼登场。表演者以木凳为器,吼声如黄河奔涌,充满原始生命力。古老艺术的强大感染力直抵营员们的心灵深处,"这就像是中国最早的摇滚!”英国华裔营员卢诗琪激动地表示。



下午,营员们转至渭南市博物馆,在讲解参观中感知渭南,读懂三秦。在传统文化体验区,大家参与了植物捶染手工,以素布为纸,新鲜花叶为颜料,木槌轻敲间花瓣叶片的自然形态与斑斓色彩瞬间显现在方寸织物上,在这里每一位营员都用最自然的方式将三秦大地的“夏日繁花”带回家。



暮色渐染,三路营员满载收获和充盈内心的文化记忆,汇流于古都西安。从袁家村的烟火人间到西岳庙的礼乐回响,从铜川的千年窑火到药王的仁心仁术,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三秦文化长卷,让“中华”二字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心中,从遥远的概念化作可触、可感、可传承的血脉印记与文明认同。今日之行大家带走的不仅是对“根”的确认,更是对“何以中国”这一宏大命题,作出源自泥土与血脉的坚实而温暖的回答。